关闭
手机版    当前所在城市:深圳 [切换城市]

2023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答案解析.doc

2023年 高考 语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18页,第913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   ),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   )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   )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题材      司空见惯      渲染       B. 题材      触手可及      浸染

C. 体裁      司空见惯      浸染      D. 体裁      触手可及      渲染

2. 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 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C. 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D. 这些作品将前所未有

3.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B. 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

C. 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

D. 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兴技术一般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对技术应用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在应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法治缺失。如果科技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科技伦理操守,就容易被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比如,一些网上商家滥用个人信息数据,进行差异定价的“大数据杀熟”,使市场伦理、商业伦理受到冲击。再如,滥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判定其喜好,“投其所好”推送特定种类信息,制造“信息茧房”效应。又如,基于人工智能的“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应用,可能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诸如此类的新兴技术滥用,突破了伦理边界、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将价值权衡与伦理考量纳入科技活动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伦理意识、提升自律能力、坚守道德底线,警惕和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

(取材于杨明《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篇幅有限,只展示部分,更多请直接下载文件,可编辑可打印可下载
(符号和图片难以展示)

word格式下载

2023年(天津)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答案解析.doc

将资源保存下载到电脑

关键词: 2023年天津高考语文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2023年高考语文答案高考语文

标   签: 2023年天津高考语文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2023年高考语文答案高考语文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2日 22:51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12日

文章分类:2023年,高考,语文

以上整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