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手机版    当前所在城市:西安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资讯>优秀范文

西安家教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心迹不掩,英雄本色》

锦鲤家教2024年09月17日 11:29优秀范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迹不掩,英雄本色

现代社会,人际错综,在群体相处的复杂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提高隐蔽性、增加安全感而掩藏心迹、力求大同,生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底牌,拿住自己的软肋。其实,一味遮掩闪躲、矫饰趋众并不是缓和矛盾、寻求认同的妙方,唯有率真坦荡、直露心迹,方能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同频挚友,赢得社会尊重。

不掩心迹,敢于直陈与众各异的观点、表达独特无二的看法,既不畏惧因成为大众眼中的少数人而被视为异类,也不担忧因无法追随主流的脚步而倍觉孤独,即使为时人所讪笑、不解、嘲讽讥刺甚至排斥孤立,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呵护不易动摇的本心,以敢当千夫所指、无惧踽踽独行的执着刚毅行走于朗朗世间,以不肯随波逐流、拒绝人云亦云的明亮坦荡彰显着大勇大慧。

不掩心迹,乐于袒露不加伪饰的性情、展示多有瑕疵的真我,既不遮掩粉饰并不完美的黑暗层、真个性,也不追求浮夸矫造的假人设、高友商,即使知音寥寥,同行无几,仍始终保存虽有缺陷却不失特色的真面目,怀抱虽感落寞而不改本我的真风骨,以不因寂寥而盲目迎合、不因从众而勉强改变的实言实行对抗一众假面,以心口如一的磊落洒脱、率直天真的霁月光风对抗着诸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类的人情箴言

不掩心迹之杰出人物,古今皆众。前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嵇康直拒司马政权邀请,行不为饰,动求真适的孟浩然直陈胸中不才明主弃的郁结之气,声震朝野的拗相公王安石直言对京官高职的排斥反感;后有不要迁就什么,也不要盲目地去追什么潮流的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直评创业心路,能爬珠穆朗玛干吗还要爬那些小山的中科院院士颜宁直扬凌云之志……心迹所显,本色所向,英雄之气,难掩行藏。

诚然,寻求群体接纳,渴望社会认同本是人之常情,隐藏真实想法、力求避免冲突的处世态度并非不可理解。但若是人人都掩藏心迹,不愿坦诚,交接之间含糊其辞、虚与委蛇,唯恐自己的全抛一片心碰上了对方的且说三分话, 生怕首先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客观情绪而丧失主动权,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意、赤诚真挚将不复存在,人们将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安全距离而无法触碰彼此的灵魂,永远受困于身边的无效社交而无法脱离原始的恐惧与孤独。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哼哼哈哈、遮遮掩掩并非润滑人际、左右逢源的万金油,直率天然、简单澄澈方为提升格局、收获美满的强心针。不掩心迹,方显英雄本色,展露真我,笑迎盛放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意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正向的人际交往理念,关键句坦诚交流才有可能遇到真正的相遇直接指明中心论点和写作方向,把握住坦诚交流一词,则易进行文章构思。

与他人相处时,不愿表达真实想法,因此人云亦云、从众而谈、唯唯诺诺,无非出于寻求群体、避免矛盾、保护自我的心理,固然能暂时起到润滑关系、规避冲突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则会使人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孤独自苦,既无法培养起勇敢表达、直抒己见的能力,也错过与同频的朋友交流、相知的良机。

坦诚交流,既可以勾勒真实自我,让群体认识、了解自己,更能够吸引到认同、欣赏自己的同类,在共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牢固真实的友情;既可以摆脱虚言矫饰的疲惫,克服怕做异类、怕成孤岛的畏缩情绪,更能以我口说我心的姿态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假性印象,释放由持续掩饰伪装带来的精神压力;既是一种不惧发声、敢于袒露的胆量、勇气,更是一种磊落洒脱、质朴天然的人生态度。总之,唯有坦诚交流,适合的机会、同质的朋友、应得的利益、独特的魅力……才会和自己有一场真正的相遇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提出论点——“坦诚交流,然后分别从坦诚能够吸引真正的朋友、赢得应有的尊重,能够培养磊落的品行、锻炼坚韧的心志等方面进行论述;再从反方面假设人人都戴上面具、不肯坦诚,将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怎样的打击、对和谐社会造成怎样的破坏;接下来联系实际,适当批驳现代社会中某些提倡圆稳、曲解中庸的乱象;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率真为人,英雄本色。

2.展露真我,不敛锋芒。

3.坦以承己,诚以待人。

4.袒露心迹,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