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精选了陶行知的重要文章,涵盖了他对教育的信念、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思考。他强调了现代教育的需求,认为教育应该适应新世界的要求,培养富有共和国精神的国民。他还阐述了教育的定义,将教育视为对个体经验的持续重构,通过新的学理和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实现个人的持续进步和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影响,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经验中进行改造和进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他的理论实践以及创办的各种教育实验学校,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孩子提供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经验,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过去我们常说“教育即生活”,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含义。现在我想把这个观念翻转过来,改为“生活即教育”。
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一个环境中持续发展的有生命的事物。就像种子在不起眼的地方发芽、开花一样。从动的角度看,生活就像晓庄剧社在舞台上演戏。因此,“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我提出了两个观点来支持“生活即教育”。第一个观点是:“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生活决定了我们接受的教育,而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我们应该对生活认真负责、合理有条理,这样才能得到认真、合理的教育。
第二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导向。无论是面包还是恋爱,我们都应该以人们的需求为中心来提供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符合生活的实际需求。
与“生活即教育”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即学校”。这个观念的本质是将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我们的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相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教育。我们应该将学校的教育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然而,要实现“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并不容易,因为它们与传统观念和外来文化存在冲突。我们需要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礼教观念、对儿童的偏见以及书本教育进行斗争。我们还要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警惕洋八股和文化中心的教育偏见。我们应该将文化视为生活的工具,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不是让文化成为我们教育的中心。
最后,我补充了一点观点:“要过现代的生活,接受现代的教育。”我们应该过现在的生活,受现在的教育,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紧跟时代,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让孩子们过上今天的生活,接受今天的教育。
我希望每个人能够明白“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将教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进步,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